李叔同、吴宓、钱穆和傅斯年能民国大师的教书育人风采

2020-10-13 23:23:21 作者: 李叔同、吴宓

这既体现了吴宓超强的记忆力,也足见他事先的准备,是多么的充分。

上过这门课的学生,谁会不记得这位敬业的老师呢!

吴宓对待教学,极其敬业;对待学生,则有如亲子。

和李叔同资助刘质平一样,吴宓发现有个学生因为家里突然发生变故,眼看无法奔赴英国,立马掏出300元,资助他去英国留学。

吴宓经常接济家庭困难的学生,一有机会,就带他们下馆子,补充营养。

吴宓不仅非常关心爱护学生,而且从不摆老师的架子。就算弟子在无意中出言不逊,他也不与之计较。

比如,当时,年轻气盛的钱钟书在一篇英文书评里,竟拿老师吴宓与毛彦文恋爱失败一事开玩笑。

吴宓看到这篇文章后,心情非常难受,但他原谅了弟子的一时莽撞,在一首诗里,给了钱钟书极高的评价:

“才情学识谁兼具?新旧中西子竟通。大气能成由早慧,人谋有赖补天功。”

不久之后,钱钟书来昆明,为那篇文章向老师诚恳认错。吴宓笑了笑,说自己早就忘了那件事情。

吴宓身上散发着很浓厚的诗人气质,对女同学关爱有加。

有一次上课,内容涉及女孩子,男生们议论纷纷,女生们则都羞涩地低下了头。吴宓借机发了通感慨:

“有人重男轻女,女孩子有什么不好?林语堂是三个女儿,陈寅恪是三个女儿,我也是三个女儿。”

言语之中,颇为自豪,博得学生们的满堂掌声!

有一天,一个学生因事外出,很晚才回到学校,食堂早已关门。钱穆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这个学生一半。

每次开会,钱穆都会对学生说:

“你们孤身在外,来到新亚书院,就当来到你们的家一样。”

钱穆创办新亚书院,培养出来的最大学者是余英时。

余英时喜欢熬夜,钱穆出于对弟子的关心,就给他写信,希望余英时改掉这一陋习,说余英时的生活习惯,很像梁启超先生。

梁先生在日本时,“起居无节,深夜作文,日上起睡,傍晚四五时再起床”,结果过早去世。他希望余英时全力戒除这个坏毛病,“勿熬深夜” 。

关怀之至,令余英时感动不已。

余英时没有辜负恩师期望,后来留学哈佛,成为蜚声中外的著名学者。

哈佛大学曾邀请钱穆去学校演讲。因哈佛多次资助新亚书院,钱穆便对校方表示感谢。对方却说:

“哈佛得新亚一余英时,价值胜哈佛赠款多矣,何言谢!”

名师出高徒,钱穆功不可没!

山东大汉傅斯年,身材魁梧,生来爱读书,天性爱教书。虽然脾气火爆,对学生却有一颗“菩萨心”。

对于有真才实学的学生,傅斯年总是青睐有加。

严耕望大学毕业后,工作很不如意,想换个地方教书。就给傅斯年寄去一份刚完成的论文,傅斯年很快回信,答应了严耕望想进史语所的要求。

傅斯年见严耕望薪水低,家中常入不敷出,便又送给他一笔钱。后来又亲自拿着严耕望太太的履历,为她谋了一份工作。

傅斯年刚接手台大时,学校宿舍不够,很多学生不得不住进校医院的病房。

傅斯年想方设法,在短期内筹集到一笔资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解决了八千多学生的住宿问题。

傅斯年曾对部下说:

“我们办学,应该先替学生解决困难,使他们有安定的求学环境,然后再要求他们用心勤学。

如果我们不先替他们解决困难,不让他们有求学的安定环境,而只要求他们用功读书,那是不近人情的。”

傅斯年常常去学生宿舍看学生吃饭,见到有些学生伙食太差,便摇头叹气,想方设法资助他们。

傅斯年去世后,许多学生前来悼念。有个学生拿出一笔钱,交给傅太太,说:“这是先生的稿费。”

原来,傅斯年听说这个学生,因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就资助他一笔钱。这个学生不肯收。

傅斯年执意要把钱给他,说:“这是我刚收到的稿费,不知道该怎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