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吴宓、钱穆和傅斯年能民国大师的教书育人风采

2020-10-13 23:23:21 作者: 李叔同、吴宓

傅太太在接到稿费的那一刻,或许会回想起丈夫傅斯年的遗言:

“我不能看着许多有为的青年,因贫穷而被抛弃于校门之外。”

民国大师课徒,不仅“言传”,教学生学问,而且“身教”,教学生们做人的道理。

那些大师们的课徒育人风范,对当今为人师者,仍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吴宓向来节俭,绝不因生活困顿而发牢骚。

当时粮食紧张,定量供应。有位学生考虑到吴宓营养不良,就买了一些腊肉和甜食,送给老师。

没想到吴宓很生气,立即拿出一封信,说道:

“宓是什么人?宓需要精神上的朋友,交谈学术上的事情,你怎么把我看成一个贪吃的人?”

学生解释了半天,吴宓才勉强收下,并告诉这个学生,以后不能这样了。

后来,吴宓没有享用弟子的食物,而是分给了家庭贫困的学生。

受文革打击,吴宓双目失明,晚景凄凉。病榻上的吴宓,仍经常用低沉的嗓音喊道:

“我是吴宓教授,给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给我开灯!”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吴宓念念不忘的,仍是自己的教师身份。

钱钟书在临终前,为《吴宓日记》赶写了一篇序言。

在这篇序言里,一向不轻易感动的钱钟书,饱含泪语,回忆先师,并将自己平生的学业归入“吴宓门下”。

吴宓何以令恃才傲物的钱钟书,深深折服?无他——治学的认真、做人的纯粹和对学生的殷殷关爱罢。

在民国大师中,因为家贫,无缘进入大学深造的钱穆,堪称自学成才的典范。

钱穆天赋异禀,18岁就走上讲坛,执教生涯长达74年,桃李满天下。

钱穆教学范围不限于课堂,任何人,不论何种身份,只要求教,钱穆总是有问必答。

有个学生很不解,就问老师:“有些人是慕名而来,欲一瞻风采而已,何以先生也很认真地赐以教言?”

钱穆答道:“孔子说:‘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有智者,既不会失去朋友,也不会说错话)我宁失言,不肯失人。”

钱穆寥寥数语,尽显诲人不倦的执着。

钱穆关心学生,无微不至,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家长”。

钱穆有段时间经济条件不太好,但仍给学生们买鲜虾加餐,饭后还请他们吃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