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率领的蜀汉御林军,为何败给邓艾的疲惫之师?

2020-10-25 15:20:33 作者: 诸葛瞻率领的

蜀汉和曹魏的最后一次大战,便是邓艾和诸葛瞻在绵竹的一场攻防战。当时曹魏对蜀汉发起了最后的灭国之战,邓艾带领数千奇兵偷渡阴平,直接进入了蜀汉的腹地绵竹(今绵阳)附近,在绵竹和蜀汉的最后有生力量爆发了一场大战,我们可以称其为“绵阳攻防战”。

在《三国志》里对这场大战是这样描述的:

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

可以明显看出,当时的情况是不利于邓艾一方的,连邓艾的儿子邓忠和司马师纂都觉得不应该追击。毕竟此时的邓艾军队,疲惫不已,战力大减,而诸葛瞻一方却是以逸待劳,两者的状态不可同日而语。但是邓艾却认为,这是决死一战,狭路相逢勇者胜,岂有不战之理,甚至还差点以扰乱军心之名杀了邓忠和司马师纂。而最后谁都没想到,邓艾竟然真的一举战胜了诸葛瞻,逼得刘禅不得不投降。

那么,诸葛瞻率领蜀汉御林军,为何打不过邓艾的疲惫之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天时,蜀汉覆灭就在眼前,注定要被曹魏吞并

当时的情况不难看出,蜀汉要被曹魏给消灭,几乎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难以逆转。就算是邓艾战败,还有司马师和钟会,蜀汉已经没有多余力量去阻拦曹魏的其他大军了。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诸葛瞻占据了短暂的天时:邓艾大军偷渡阴平战力大减,但是在大方向的天时上,却是偏向于曹魏的。

2,地理,偷渡阴平之后,蜀汉已经不再具有地理优势

都说蜀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千古名篇中更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说建立在敌人从外向里进攻的情况下。

当时的邓艾已经成功地渡过了阴平,进入了四川之内,临近成都地区。而成都地区已经是一片平原,不再有地势之险要。所以,当时的诸葛瞻一方没有地利之便。

而说到地利,除非诸葛瞻能够事先发现邓艾偷渡阴平的计谋,在路上进行拦截,让邓艾难以进入蜀国腹地。这样一来,蜀军才会有地利之便。

3,人和,曹魏一方信心十足,蜀汉一方自知必亡

当时的曹魏和蜀汉两方,其实都心知肚明,蜀汉必灭,曹魏必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曹魏的军队都是信心十足的,在这种状态下的大军,堪称是势如破竹,无往而不利。

在反观蜀国一方,全国上下的人,不论是皇帝刘禅还是统帅大将诸葛瞻,都知道亡国已经是既定事实。诸葛瞻在出征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蜀国能赢,他考虑更多的反而是与国家共存亡。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诸葛瞻已经心存死志了,他想的不再是复兴蜀国,而是和蜀国一起消亡。

在这种情况下的蜀国上下,都没有想过自己能赢,蜀军又怎么可能赢呢?

当然,前面说的天时地利人和,只是原本蜀国该有的优势,在这些优势不在的时候,也只能说明两方的情况平等,并没有哪一方占据优势。而直接决定双方大战结果的,还另有原因,那就是军队数量和统帅大将。

1,军队数量

在《三国演义》中说邓艾仅有两千残兵,而诸葛瞻却率领七万大军。两千对七万,这其中的差距不可谓不大,就算是七万老弱病残,都能轻易地弄死两千年轻力壮的人吧!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