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诸宫调,在叙事上做了什么改进,对戏剧的发展有何贡献?

2020-11-01 11:19:52 作者: 宋代的诸宫调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其也衍生出了许多不同的种类,从最早《诗经》的四言诗,再到汉代的五言古诗以至于七言诗歌的出现。都让中国诗歌的宝库变得丰富多彩。

除了语句形式的演变之外,诗歌的内容也在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在南北朝时代,叙事长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这两首诗歌更是成为了其中的双璧,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和诗歌有着深厚渊源的词在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过叙事长词呢?其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对于之后中国文学的发展又有着怎样的意义?

《西厢记诸宫调》书影

由于唐代的诗歌在盛唐时代发展到了极盛,这让其后宋代诗歌的光彩被掩盖了不少。不过在两宋时期,词这一文学形式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也让其和唐诗一道成为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明珠。

词的发展和市民娱乐需求的提升是息息相关的,用于配曲延长的词最早只有小令,并有着固定的词牌格式。这种作品是文人聚会中消遣的佳作,但是其却不适合被用于大规模的市民娱乐。

宋代乐人

不过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有人开始从事长篇连词的创作了,他们将几首词连接在一起,共同叙述一件事情,这便是所谓"大曲"。这种作品在当时需要配合固定的音乐来进行演唱,而一部大曲的配乐只有一种宫调,这无疑会让其叙事节奏比较单一。

而且由于其需要配合音乐演出,因此作品中的修饰和细节描写比较出众,这虽然会让表演更加生动形象,但是也会对其叙事性造成一定的损害,不过这终究是宋词的一种突破性尝试。

在大曲出现的年代,还有一种将词与散文进行杂糅而创作出的文学作品,被称为"鼓子词",是一种单人表演的曲艺形式。

该作品虽然受到了大曲的启发,但是成品结构却完全不同。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还是其表演方式的不同,大曲的表演完全依托于乐曲,是需要乐队表演的。而鼓子词的艺人则多为一人,他们的表演中虽然有唱段,但是其叙事才是吸引人的关键,因此需要在唱词之外,穿插一些念白的散文,来推进故事的进展,是唐代变文的变种。

京韵大鼓和鼓子词有一定的渊源

大曲和鼓子词的出现让词的叙事性功能逐渐被人所重视,但是相较于叙事长诗,这两种文体与曲艺之间的联系还是太过紧密,他们自身的文学性和叙事功能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之后诸宫调的出现才是叙事长词的成熟形态。

在大曲和鼓子词出现在北宋社会上之后,词人们便开始关注叙事词的写作了。大曲和鼓子词虽然有了叙事词的雏形,但是它们的篇幅较短,而且受到了表演方式的限制,在体制上并不成熟。

诸宫调在这个时候便出现了,其也是发源于民间曲艺形式,为一人表演的唱词。但是和鼓子词不同,其中并没有散文的穿插,其叙事完全由其中的词来推动,这就要求诸宫调的唱词要更加注重叙事,而不能只烘托氛围。

诸宫调的表演和说书颇为类似

而这样的表演形式对于配乐也有一定的要求,大曲和鼓子词都是在一个宫调中用同一曲牌来进行歌咏的,这就限制其叙事内容不能出现太大的情绪转折,否则会与音乐的感情色彩不符。而诸宫调因为要进行长篇叙事,其情节必有波折,只使用一种宫调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其唱词中的不同章节往往要配合不同的宫调来表演,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诸宫调的创作打破了单一宫调对于叙事节奏和叙事情感的限制,让它有了进行长篇叙事的基础,而且散文念白的缺失也让其唱词的叙事性有了一定的提升,其内容更加世俗化和口语化。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