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战国时期楚国屡屡受挫直至为秦所除,而后又能重新崛起?

2020-11-03 11:18:40 作者: 为何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楚之骑兵已有一支实力部队,号称“骑万匹”。据《墨子》有关篇章记载,鲁班曾至楚,为楚国制造“舟船之器”和攻城的“云梯”,说明楚国车船制造业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

历史上秦灭六国,灭秦的人肯定也是六国遗民,概率上楚后人灭秦只是七分之一而已(算上秦本国人),而且灭秦的标准本身就很难界定,如果按攻下咸阳来算的话,亡秦必楚的结论都是不成立的,先攻下咸阳的是刘邦,刘邦又不是楚国人,非要绞尽脑汁把功劳往项羽一个人身上靠也无所谓。

但项羽不是楚王室,项羽灭秦也不能严格算是楚灭秦,一定要纠结说这个楚指的是故楚旧地,那也可以细数历代楚国疆域变化图看看项羽是属于哪一时间段的"楚国人",但这没必要了,当杠头的一端被我抬起的时候,另一端一定会风起云涌的现实能确定下来的事情只是,先是有人说了一句亡秦必楚。

后面有个楚国后人在一场成功的造反运动中担任领导指责,但这两件事相对独立,时间上的前后发生而已,不代表有什么因果关系。楚国早就迁都到寿春,核心区在淮河流域寿春这一带大致是公元前六百年左右被楚国吞并,然后楚国就和吴国后来是越国以安徽东部的山脉为界,徐州,宿迁都是吴越领土。

直到公元前306年楚国灭越国,刘邦项羽大本营地区归于楚国只有八十年左右,寿春一带有四百年左右。安徽宿州直到现在还有吴王夫差庙,距离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地很近。越国被灭时候的首都在苏北山东交界地区。楚国本土反秦并不强,主要是吴越故地是主力。楚南公之所以会说出这句话是有深刻的历史背景的。而底气则是来源于楚人从立国之初到被秦所灭所体现出来强烈的尚武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

西周立国开始,楚人首领鬻熊只被封为子爵。领地不过方圆十里。在八百诸侯里面是完全不起眼的存在。八百年间,经过历任楚王和楚人的不断经营和努力,到战国后期,楚国已经成为沃野千里带甲百万和南方最大的国家。左传中记载楚王文献上面一句话:三年不出兵,死不从礼。如果一届楚王三年不对外征战,死后就不得入宗庙祭祀。所以历任楚王都有亲自带兵对外出征的历史记录。

八百年来,楚人从来没有放弃过武器。再加上从春秋到战国时代中险恶的社会环境。楚人通过不断的对外战役和扩张。尚武精神几乎融入到每一个楚人的血脉之中。所以楚南公在楚国快要灭亡时才会有底气说出这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战败国的情景而言,亡秦必楚,的确是一句诅咒气话。但这句话口口声声流传下来,倒是偶然中的必然。众所周知,楚国是个文化领悟明显不同于中原的南方大国,方面保留着浓厚的贵族传统,以至于各大家族,特别是王室后裔,不仅数量庞大,而且长期以来,世代掌控地方领土,又构成中枢实权。

君主与贵族之间既有长期联合对外扩张,又有激烈的斗争导致危局频发,这个相依相争的局面几乎持续了整个东周时期。这也导致,其他诸侯的灭亡以君主的失败为标志,综上,我觉得,而在楚国却不同,君主和中央在灭亡后,大量的贵族依旧存在,即便表面上臣服于秦帝国的军事压制,但帝国动乱后,楚国贵族顿时反扑。后世帝国如西汉,西晋,朱明,应该也是有鉴于此而作封藩之策,朱明甚至保留了南京的整套行政班子。所以,从后世来看,亡秦必楚,倒也是反映了楚国中枢与贵族领主的区别。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