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潮流中不断进行胶着,并共同成长起来的君权与相权

2020-11-19 16:08:57 作者: 在历史潮流中

3、功能上的分化性

"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有喧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汉朝时期相国的职位被分化为太尉和御史大夫,但是依旧保留了丞相,这也就是俗称的三公制,但其实这也就是三个宰辅的功能,但是在东汉初年时期,为了加强君主权利,权归君主,逐渐的三公就变成了一种空头衔,一直到汉献帝时期,曹操担任丞相时期,权利才又开始复苏。

曹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时时处于一种分裂的统治状态下,所以对于宰相、丞相的称呼也是相对来说比较杂乱的。

如三国时期魏国就是设立相国,蜀汉设立丞相,吴国也是如此,其中蜀国的诸葛亮算得上是在丞相位上鞠躬尽瘁第一人,诸葛亮死后,一直都被视为历代丞相的楷模,至此以后蜀国不再有人担任丞相。

诸葛亮

晋朝始建立省事,尚书省、门下省开始执行多相制,重要事务由三司八座、门下三省共议,宰相不在局限于某一个职能部门,而是与三公都被并称为公辅大位、宰辅。南北朝时有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

此时也可以说是宰相这个名词存在感最低的时候,丞相虽然也是时而存在,时而废弃的状态,但是却也是要比宰相名词存在感要高一些。

1、隋朝的多人共管,多岗多人制度的运用

隋唐的社会制度发展,可以说是将宰相制度推向了一个高潮,隋朝开立的三省六部制可谓是将宰相功能的具体划分。

隋朝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它可谓是将南北朝时期的很多制度进行了继承,改革与创新,将其精华留下,糟粕去除,创造出了更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制度。

隋朝三省六部制

隋朝废立三公制度,建立三省长官为相,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此时可以说是"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监督",这样可以削弱相权,提高君权,使得国家可以完全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也避免了宰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现象出现。

魏晋时期可谓是将汉朝时期的制度学了十足,而隋朝就很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虽然说隋朝存在的时间不长,但是却也为朝代更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政治制度。

2、唐朝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朝的高度发展也推动宰相制度的发展,其宰相机构与宰相名称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在唐代的中枢机构中,三省取代宰相,其作用是分化相权。

尚书省主要负责执行中央政务,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长官称尚书令。中书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

李世民继位后,三省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相互监督又相互制约,三省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大权收归皇帝,达到了分化相权的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

唐朝的"独相"转化为"群相"的转变,使得宰相主要是统帅文武百官,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做出了一些改变,就是在尚书省设立了唯一的长官尚书令,由皇子赵公李世民担任。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尚书令一职空缺,多宰相的制度被正式化,以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长官被认为宰相。

唐高宗永淳元年,设立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更是将宰相变成了不再具有绝对权力的人,促使中央集权大为加强,于是也被柏杨称为"第二级宰相"。

神龙元年,尚书仆射不再被视为宰相,从初唐直到唐睿宗景龙四年,参豫朝政一职的变体继续出现,柏杨称之为"第三级宰相"。

1、第一次的改革之为了国家稳定

宋朝时期对于宰相这个制度体系,曾经有过五次重大的变革。宋朝初年,天下刚从唐末混乱的藩镇制度中稳定下来,宋神宗当时的思想就是要稳定国家局面,不能再出现动乱状态,那自然政治制度就要进行一番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