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历朝历代的更迭中,宰相与丞相似乎一直相辅相成般的存在,其实宰相和丞相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其实"宰相"只是泛称的一种制度体系,宰的本意其实是主持的意思,另外一方面就是辅佐君主的一个职位。
历史上除了在辽代时期有明确的宰相之称外,其他的朝代并没有对其有这样的称呼。在《韩非子显学》中这样描述宰相的意思,"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本为掌握政权的大官的泛称,后来则指代历代辅助皇帝、统领群僚、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清倪瑞璿曾作诗"王师问罪近江濆,宰相中书醉未闻"也是对于宰相职位的解释。
丞相则最早是出现在秦国时期,据《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在秦始皇正式建立大秦帝国之后,依旧保留了丞相职位,我们所熟知的李斯就曾位列丞相职位,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待遇。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宰相"和"丞相"的区别的话,宰相是是百官之长的统称,丞相是一个特定的官职,宰相可以使皇帝身边任意一个可以体现出的职位,但是丞相却基本就是一个固定的职位。
1、职位上的多变性
宰相作为一种制度可以说是存在了很久的时间,但是以宰相为具体职位称呼的时间却非常短,当时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就曾记载丞相陈平,"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虽然说陈家担任的是丞相的职位,但是在其文章的描述则便成宰相,这也就说明,虽然宰相的存在具体称呼非常短,但是当时的人们已经默认为丞相就是宰相,就是主宰辅助皇帝的人。
西汉丞相陈平
最早设立相职位的是魏国,紧随其后设立此类职位的是韩国和赵国,虽然说职位所做的事情都差不多,但是在名称的称呼上,却是五花八门的,如秦国就称呼宰相为"相邦",而韩国、赵国、魏国则称呼为"相",楚国则又是称之为"令尹"。
或许就是从一开始的时候,宰相的称呼就实在的千奇百怪,所以在造成了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虽然职位一直没有变,但是称呼却多的数不胜数。
从现在考古发展的过程中曾发现,秦国东陵器物上曾刻着这样的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若是将这句话细细解释下来,也是可以理解为相国和丞相处于的就是一种正副职位,两个职位相辅相成,互相依靠辅佐皇帝。
只能说每个时代的"宰相"职能,都有它存在的不同方式,这些不一样的名称是落实在不同职位上的,有些名臣或许曾有过力挽狂澜,或许有人有过权倾朝野,但却不能成为明确意义上的"宰相"。
2、称呼上的发展性
宰相这个职位称呼虽然在后世一直在不断演变,但是其中心思想却是一会都没有变的,这或许就和当初创立这个职位之处的时候,坐上此等位置的都是非常有才干的人有关吧!
毕竟我们所熟知的,秦国的李斯,齐国的管仲,赵国的蔺相如,这些可谓是到如今都是琅琅上口的人名,也是或多或少有些许的影响。
管仲
自秦始皇之后,建立了一系列的废分封,设郡县,废诸侯,设官吏的制度,皇帝也不再似西周时期,通过宗法亲缘关系进行统治,反而是改为任命官僚,以此向全国发号施令,那这是就必须出现一套有制度化的官僚机构,这其中就需要不少的宰相大臣来辅佐政务。
于是宰相就在这一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了,随着封建制度对于国家的统治,宰相制也就一直沿袭了两千年。
秦朝郡县制
汉朝时期刘邦,执行的黄老的无为而治,经过一番对于秦制度的去粗留精的制度改革后,依旧保留了相国制度,此时的丞相则是相国的副手职位。这一改变一直延续到汉哀帝时期,哀帝将丞相的称呼改为了大司徒,至此丞相之称一共存在了有三百年左右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