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潮流中不断进行胶着,并共同成长起来的君权与相权

2020-11-19 16:08:57 作者: 在历史潮流中

宋朝两府三司制

于是乎,他便重新设立了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事项,宰相权利被枢密使和三司使所分化。

宰相之权既已分削,又设参知政事互为牵制,相权益弱,从而促使君权却由此加强。但也就是这样的制度改变,使得三省制度彻底开启了它消亡史。

2、第二次的改革之分化相权权利

这样的制度执行了几年之后,又由于本身此时的国家依旧是处于一种调整状态,所以宋神宗开启了第二波的宰相改制制度,这个制度也就后来被人们经常提起的"元丰改制"。

这次的改制恢复了唐朝时期的三省制度,设立了尚书令、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但是这三个职位的设立却可以说得上是有名无权的虚职。

宋神宗

后来宋神宗还仿照唐朝设立了尚书左仆射、右仆射代行尚书省的职权,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中书令的职权,他们为正宰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为副宰相,所有人共同听命于皇帝的调令,却有可以相互之间进行更加细化的相互监督。

3、第三次与第四次的改革是政治制度自身的较量

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太宰和少宰",由太宰兼门下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钦宗靖康年间,又废除太宰和少宰,改为尚书左仆射和右仆射。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蔡京,那时由于徽宗在位期间,一直不务正业,所以也导致当时的宰相蔡京权利达到了一个顶端,成日与童贯、高俅厮混在一起不理朝纲,也就是这种高度的放权致使了蔡京的专权。

宋徽宗

在南宋时期国家又经历了一次宰相制度改革,以左仆射和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将门下侍郎和中书侍郎改为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这一系列的操作之后,国家的政府制度也基本上算是回到了宋朝最初的状态。

4、第五次的改革是一场分分合合的宰相权利收尾

孝宗乾道八年又将之前所有被分化带出去的宰相虚职,又进行了资源整合,除去了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将左右宰相设立成为全国最高的行政长官,之前的对于六部的不同划分也全部归还到了宰相的手中,至此尚书省只负责执行政务。

经过这番分分合合的宰相制度的重组之后,就完全体现出了统治者一直想利用分散组织机构的权利,防止某一人的一家独大,这从另一个方面也看出了统治者有意的要凸现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1、相权消亡的先兆

明朝在朱元璋的建立下,可谓是一个很推崇皇权之上的人,他对手下的管理可以用事无巨细来形容,在洪武十三年的时候,朱元璋彻底废除了丞相的职位,至此在明朝时期在无丞相的职位。

明朝的中央集权

虽然在后来政局的发展中,明朝建立起了内阁首辅,但是此项职务却与以前朝代的宰相和当朝已被废除的丞相的职责相差万别。那时的内阁首辅因为只有参议权却没有决策权,这个制度模式也决定了内阁首辅只是皇帝陛下一个人的帮手而已,最终的决定权依旧是把握在皇帝的手中,这样也极大的体现了皇权控制朝廷的最大化。

或许皇权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特质就变相促进了相权的消亡,当相权不在具有决定权的那一刻,就体现出了相权的衰落。

2、军机处彻底取代相权

朝代更迭到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清朝时期,可谓作为一个外来的马上民族,很多文化还是保留明朝时期的特质,如王宫直接就用了明皇宫,制度上也很多都是继承了明朝的,但是清朝也有一些创新,如设立大学士,但是这些学士们,更多的时候充当的是皇帝的智囊团作用,这些学士可以给皇帝出主意,但是绝对不能替皇帝做决定。

清朝的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