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一桩离奇的刺杀案,让蜀汉走向灭亡之路

2020-12-01 12:56:01 作者: 三国一桩离奇

文:鼓浪隐士

在中国历史上,专诸、聂政、荆轲、施剑翘等等刺客传奇故事,令不少后人惊叹。而在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同样也少不了刺客的身影,有的人甚至改变了三国的历史走向。比如小霸王孙策本有逐鹿中原的宏图,可却遭到了许贡门客的刺杀,最终伤重而死。

而蜀汉的历史,同样被一位刺客改变了。话说公元253年春节当天,蜀国大将军费祎举行岁首大会,正当文武大臣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时,有位叫郭修(或郭脩、郭循)的人乘着费祎酒醉之际,拿起利刃,将大将军刺杀。而他很快也被蜀国将士逮捕杀害。但费祎之死,却让蜀国的大战略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休养生息,转为了激进的北伐。那么郭修是谁?他的刺杀背后又有哪些隐情呢?

#01.

郭修是凉州西平人,原为曹魏的中郎将。姜维北伐时,被蜀军俘虏,于是投降了蜀汉,被后主刘禅封为左将军。据《魏氏春秋》记载:郭修“身在蜀营心在魏”,一直想要为国立功。因此他多次接近刘禅,希望将其刺杀,可惜后主防卫严密,他没有下手的机会。于是他求其次,将目标转向了大将军费祎,并一举成功。

而郭修刺杀的消息传到曹魏,魏帝曹芳立刻下诏:“故中郎西平郭修,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阴图窥窬,道经汉寿,请会众宾,修于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勇过聂政,功逾介子,可谓杀身成仁,释生取义者矣。夫追加褒宠,所以表扬忠义;祚及后胤,所以奖劝将来。”因此郭修的儿子承袭父爵,加拜奉车都尉,获赏银千鉼,绢千匹。

假如从事件前因后果看,郭修显然是位忠心的良将,他虽然被蜀汉俘虏,但仍怀着忠义之心,为曹魏除去了大患,甚至有人指出郭修的行为是受到了曹魏的暗中指使。不过这种说法却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包括著名史学家裴松之。

他指出魏国与蜀国虽然相互敌对,可没有发展到“赵襄灭智之仇,燕丹危亡之急”的局势,郭修也就没有豫让、荆轲那样的刺杀动机。而且刘禅、费祎都不是什么大才,杀了他们对于形势影响不大。此外,郭修既然是曹魏忠臣,完全可以以身殉国,没有必要做出这样的举动。

除了第三点表现出儒者的迂腐外,裴松之的其他两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至少可以证明曹魏缺乏刺杀动机,不会指使郭修干这事。因为费祎掌权后,深感国力与曹魏的差距,因此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并未北伐曹魏。而且当时魏国的战略主要在平定内乱与对付东吴上,稳定的西线就能避免两线作战。而费祎被杀,就有可能导致蜀国战略的改变,让自己陷入不利境地,后来的发展证明了这点,因此曹魏绝对没必要让郭修刺杀费祎,让自己陷入被动。

而大肆表彰、吹捧郭修,更多是出于宣传的需要,一来可以给曹魏的文臣武将树立忠贞的楷模,让他们学习郭修的精神,成为忠君爱国的大臣。二来也可挑拨吴、蜀两国中曹魏降将与所在国统治者的关系,让孙刘两家对降将提防,不敢大用他们,从而加剧他们的矛盾。三来也提醒某些魏人不要轻易叛逃,因为吴蜀对降将不信任,很难得到重用。因此郭修的刺杀行动虽然不是出于曹魏的指使,但魏国需要这个典型,以达到其目的。而《魏氏春秋》的记载,就是曹魏宣传的产物。

#02.

曹魏指使的动机无法成立,于是有人把目光聚焦在了蜀国内部矛盾上,认为是姜维策划了这次刺杀行动。在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大权落入了蒋琬、费祎、姜维等人手上。而蒋去世后,费祎与姜维成为蜀汉的双雄。

姜维的事迹不必多说,而费祎一直是蜀国的重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提到:“此皆(包括费祎)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