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临空港,身边楷模人(七)

2020-10-15 09:22:51 作者: 文明临空港,

2020年东西湖楷模(上半年):杨勇

坚守基层岗位三十余年

“摸着石头”走出村民致富路

年过五旬的杨勇看着群里大队的秋季田园风光,心中一阵感慨,这片他服务了30多年的土地,承载了他对未来的期盼。“现在村民致富只是开始,相信今后的路我们会越走越好。”杨勇作为群力大队现任支部书记,在群力大队这个基层工作岗位上坚守三十余年,三十年的风风雨雨,都无法撼动他坚守这份岗位的信念。因为让家乡和谐美丽富裕是他毕生致力追求的目标,是他不改的初心。

群力大队以前并不算的上富裕,随着乡村振兴的机遇来临,杨勇开始将阳光瞄着了群力农产业结构调整,起初,没有村民愿意贸然改变传统种植思维,杨勇就用自家的责任承包面积做起了“试验田”。他是村里第一个尝试旱抛再生稻技术的人,也是第一个尝试种植小礼品西瓜的人。杨勇示范引领的每一个种养模式,都起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也都形成了较大的种养殖规模。杨勇“摸着石头”走出了一条致富路,村民在他的带领下开始积极改变产业结构,一时之间掀起了群力大队对种养殖结构创新的高潮。

2003年,杨勇关注到葡萄种植也许是新的致富突破口,他主张通过大队和农业项目资金补贴葡萄苗种,改善葡萄种植配套设施来推动群力葡萄种植产业的发展后较常规种植模式的收入有数倍的提高。到现在为止群力大队葡萄种植规模达近2000亩,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并于2018年获国家地理标识认证。形成了群力独特的“一村一品”。

致富路子走出来了,如何在鼓了村民荷包的同时,将本村文化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杨勇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建设群力美丽乡村,增强群众的幸福感。2016年起,群里大队创作《群力春晖》村史队志,村歌《梦里水乡放歌唱》,同时邀请本地诗词、书画名人创百余幅乡村楹联,诗词百余首,目前东西湖的书画、楹联、诗词、摄影等文化创作基地安置在群力,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浓厚的乡村氛围,为群力的文化振兴、乡村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村民富裕了,绿水青山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杨勇的推动下,群力大队完成了巨龙湖湖泊退养,为地方生态发展做出了努力。2020年东西湖楷模(上半年):袁海涛

守住生命最后一道奉献

抗击病魔战斗从不言放弃

袁海涛作为协和东西湖医院的一名医生,他的工作是守住医院里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重症医学科(ICU)是每个医院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工作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他们收治的病人是随时都有可能死亡,抢救在重症医学科就是家常便饭,作为协和东西湖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的袁海涛,他除了完成日常的管理和医疗工作外,一直保持着手机365天不关机,科室有事随时可以找到他,需要他到科室参与抢救时,也是随叫随到,对他而言很多事已经成了习惯。

今年的1月14日,一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在普通病房插管后,急需转运到重症监护室。由于危重患者不能等,虽然是二级防护,他带的却是一只湿漉漉的护目镜,就这样和同事们紧急将患者转运到ICU,当时袁海涛站在病人的左手边,按着躁动的病人,然后把呼吸机推着往前走,此时的袁海涛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抢救这名患者的身上,对自己的防护并没有关注太多,可能就是在这次转运中他感染了新冠病毒。

在治疗期间,袁海涛一直放心不下ICU的重症患者,每天通过电话和微信,了解ICU重症患者的检查结果和治疗方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袁海涛一直在医生和患者的角色间不断切换,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上10天,虽然他自己上了很多治疗手段,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而且逐渐加重,到了说话都困难的地步。1月28日,袁海涛被转到了武汉肺科医院,经过了三四天后病情有所好转。刚有好转,他就闲不住了,开始挂念自己科室的重症病人,又开始电话或者微信遥控,了解自己科室病人的情况并提出治疗意见。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脑袋好使我就用脑袋,我能做我就去做一点,做不了那也没办法。如果真到我插管那一步,我想做也做不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