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75亿。根据《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10分钟。未成年人沉迷短视频、直播及网络游戏的现象愈发普遍。针对这一问题,已有不少平台在有关部门指导下上线了“青少年模式”,在相关功能以及内容方面进行限定。那么,“青少年模式”如何做到真防真管?(11月9日《工人日报》)
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视频等问题非常严重,一直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经过持续讨论和探索,一致认同APP采取“青少年模式”是最佳防沉迷系统,并被寄予厚望。从最初小范围试点到全面推广应用,“青少年模式”被证明确实有效果,能够发挥防沉迷预期作用,保护广大未成年人。但是,“青少年模式”并非完美,也存在一些漏洞,用户可以绕开限制,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系统,加强家长与、学校与平台的合作,共同堵住系统漏洞。
目前,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户无法进行充值、打赏等操作,而开启和退出该模式则需要输入密码或答题。这种设计极具针对性。众所周知,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缺乏理性克制欲望的能力,容易受到诱惑而沉迷、冲动消费,防沉迷系统就是基于各种限制措施,控制未成年人用户行为,减少APP使用时间、消费金额等,以防范未成年人深陷其中。
而据一项1990名未成年人家长参与的调查显示,七成受访家长担心孩子可以用其他账号登录,绕过“青少年模式”。七成家长希望优化“青少年模式”的内容池。可见,“青少年模式”仍有不足之处,主要就是在注册、登录环节,还有可乘之机,应尽快弥补漏洞。同时,部分平台内容也不尽理想,存在低俗、植入广告、诱导充值等现象,均需要采取措施予以禁止。
从现实情况看,确实存在通过输入解锁密码、跳转账号等方式绕过“青少年模式”,对此家长需要承担起监护职责。需要认清的是,“青少年模式”只是一种被动防御机制,平台是通过技术手段,对用户身份进行甄别,而技术是有限度的,不可能防范到所有行为。如果家长允许孩子使用自己的账号登录,却不配合平台,主动启用“青少年模式”,那就会令防沉迷系统失效,达不到防御效果。
防沉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技术只是单方面的,无法应对复杂现实,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及企业的多方协作和联动,才能更有效地达到防沉迷、保护未成年人。有鉴于此,社会各界应达成共识,全力推动“青少年模式”普及应用,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参与,不能放手和纵容,应承担起监护责任,其它环节也要认真履责,形成社会合力,共同打造一个健康、干净的未成年人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