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攻打襄阳与彭城,本来是淝水之战的预演,却昭示其必败的结局

2020-09-23 13:43:42 作者: 苻坚攻打襄阳

在秦国攻打襄阳的同年(378年)七月,苻坚派遣彭超攻打彭城,为打通从淮南进攻健康的道路。

《资治通鉴》秦兗州刺史彭超请攻沛郡太守逯于彭城,且曰:“愿更遣重将攻淮南诸城,为征南棋劫之势,东西并进,丹杨不足平也。”秦王坚从之,使都督东讨诸军事;后将军俱难、右禁将军毛盛、洛州刺史邵保帅步骑七万寇淮阳、盱眙。

东晋这个时候,桓温已死,他的弟弟桓冲接收了桓温的兵权。但桓冲不是一个野心家,他主动与谢安言和。桓冲将建康所在的扬州大权交给了谢安,让其负责朝中已经京畿内。自己西上荆州,负责荆州大权。

东晋最显赫的两大世家平分了东晋政权,握手言和,东晋内部一片安稳祥和。前秦尚书左仆射权翼形容东晋:“君臣辑睦,内外同心”。

《资治通鉴》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徐、兗、青五州诸军事冬,十月,辛丑,以桓冲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以冲子嗣为江州刺史。

另外东晋自公元329年平定苏峻之乱后,国内并无大乱,难得地休养生息几十年。与之相比,北方却战乱不休,使得大量人口南下进入东晋,补充了东晋的兵员与劳动力(这也是桓玄北伐的资本)。

正是有了这一段的和平时期,东晋得以组建新军,诞生了改变历史进程的“北府军”。

彭城之战,就是北府军的成名之战。

《资治通鉴》“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

彭超自378年8月围彭城,到次年二月扔没有拿下。这时谢玄却已经率领万余北府军前往救援彭城。

这个时候,谢玄并没有与秦军交战,而是放谣言说要攻击彭超的辎重所在地留城。彭超远来攻晋,辎重是大军的保障,不容有失。因此彭超便放弃彭城,率兵回援留城,以保护辎重。

我们知道,这时候前秦已经拿下来襄阳。因此苻坚将原攻打襄阳的毛当、王显帅二人调往淮南,与彭超、俱难汇合共同攻打东晋。

短短一个月内,前秦拿下彭城、淮阴、盱眙,威胁三阿,距离广陵不足百里(广陵也就是现在的扬州,过了扬州,离南京就很近了)。前秦军可谓是所向披靡。

东晋派右卫将军毛安之率领四万兵马屯守堂邑(原六合县,现在的六合区,位于南京北部)为的是防守健康北部。结果秦将毛当、毛盛率领骑兵两万攻打堂邑,“安之等惊溃”。

建康北部失守,使得东晋朝堂惊慌一片。

这一系列攻伐,秦军是打一场,胜一场,也无怪苻坚认为“秦强晋弱”了。

不过在前秦军步步推进的时候,谢玄开始率领北府军自广陵出发,迎击秦军。

谢玄先救三阿,战败围困三阿的彭超、俱难。彭超、俱难从三阿,退到盱眙,又从盱眙退到淮阴。这俩是一路退,一路败,被谢玄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直到彭超、俱难退出淮南进入淮北,谢玄仍穷追不舍,打得“难、超北走,仅以身免。”换句话说,就是攻打彭城的彭超,军全军覆没。也难怪苻坚大怒,“槛车征超下廷尉,超自杀。难削爵为民”。

苻坚并没大家认为的那么“贤明”

攻打襄阳、彭城是苻坚伐秦的第一步战略。而且这两场战争都在提醒苻坚—伐晋的时机未到。

以绝对的优势兵力攻打襄阳,仍然打了一年之久,那么前秦真的有拿下东晋的实力吗?更别说东线的淮南之战,更是彻底的失败。

注:晋书说苻坚三十万大军攻襄阳,这里多有夸大的成分。资质通鉴中采用了二十万兵力说法。但前秦至少十万左右的兵力还是有的。反观东晋,全国也不过二十万兵力,以至于派遣刘波救援荆州,仅仅给他配备了八千兵马。

但苻坚不曾考虑过这些明显的问题。

当苻丕拿不下襄阳的时候,苻坚就曾动亲征的念头,不过被苻融劝阻了。他或许将前线作战不利的原因,归结于自己未曾“御驾亲征”。他也许想着,若自己亲征,东晋自然会望风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