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身为主君,身上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以自己的喜好来进行赏罚,而非国家利益。
硃序坚守襄阳抵抗前秦军队,被俘后反而受到苻坚的重用。对前秦有献城之功的李伯护,反而被苻坚杀了,因为李伯护“不忠”。
苻坚如此做,便是树立一个很不好的典型。自此东晋比如会“誓死反抗”反正被俘了也没事,没准还会继续当大官。若投降,自己也许会被杀头的。
苻坚心中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欣赏忠义之臣,欣赏英雄。
当慕容垂前来投奔,他对慕容垂说:“天生贤杰,必相与共成大功,此自然之数也。”
这是英雄惜英雄。
当东晋吉挹(音同亦)被俘后,绝食而死,苻坚感叹:“周孟威不屈于前,丁彦远洁己于后,吉祖冲闭口而死,何晋氏之多忠臣也!”
这是对忠臣守节的赞叹。
苻坚待人以诚,收留慕容垂,便委以重任,赋予兵权。招降硃序后,便任命其为度支尚书(相当于财政部长)。对这两人,苻坚都不曾怀疑。若其生在和平年代,一定能成为一代明君。
但在乱世群狼环伺的环境,这样的性格活不长。
这同样是苻坚“自负”的表现,他相信自己能够“镇服”这些英雄、忠臣,让他们为自己服务。但他忘了:乱世没有所谓的王霸之气,一切都是靠实力说话。
当苻坚在淝水战败,身边仅有一千人之后。国内所有的野心家便都跳出来了,一起瓜分了秦国的势力。
苻坚这样的人,可以为朋友,却决不能作为自己的君主。
也难怪司马光评价苻坚:“夫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为治,况他人乎!秦王坚每得反者辄宥之,使其臣狃于为逆,行险徼幸,虽力屈被擒,犹不忧死,乱何自而息哉!”
结语
苻坚赏罚不明,又被眼前的假象(秦强晋弱)所迷惑。对秦晋的实际情况做出错误判断。
《孙子兵法》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而苻坚却是两项错误都占了——不知彼、不知己。
378年的两场战争,给予苻坚如此多的提示,仍不能使得他醒悟,也就不奇怪他的淝水之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