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坚前秦的分崩离析,曾令很多人感到惋惜。但前秦的结局其实早已昭示,不过苻坚没有听从罢了。
苻坚伐晋战略大致分两步:先取襄阳、彭城,然后以襄阳彭城为前哨,大军压上长江直逼健康。
这两场战争的经过、结局都明确地告诉苻坚:伐晋时机没到。但苻坚扔一意孤行,最终导致淝水之败。
那么这两场战争对前秦苻坚有哪些提示?
前秦没有苻坚认为的强
苻坚发动淝水之战之前,认为:自己有百万士卒,文臣武将遍布朝堂,晋哪怕有长江天险,也不能阻挡。秦强晋弱,伐晋势在必行。
《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 于江,足断其流。”
吴虽有长江之险,但苻坚自认自己的军队数量足够,可以“投鞭断流”。但是他却忘了:战争并非人多就一定能取胜。否则还打什么仗,两军面对面排列,报数不就行了?
当然,人数多会在战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不过却非决定性的。天时地利、国内十分安稳团结、统帅的才能等等,都足以影响一场战争的走势。
襄阳之战,秦国就暴露了诸多问题。
《资治通鉴》中太元三年(戊寅,公元三七八年)秦王坚遣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守尚书令长乐公丕、武卫将军苟苌、尚书慕容暐帅步骑七万寇襄阳,以荆州刺史杨安帅樊、邓之众为前锋,征虏将军始平石越帅精骑一万出鲁阳关,京兆尹慕容垂、扬武将军姚苌帅众五万出南乡,领军将军苟池、右将军毛当、强弩将军王显帅众四万出武当,会攻襄阳。
公元378年,苻坚以其子苻丕为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南下攻打襄阳。 但是苻丕这个人没什么军事才能,《晋书》称其:“文武才干亚于苻融,为将善收士卒情”。
这句话其实就是为尊者讳,多多少少得写些优点。因为苻丕在军事方面没有建树,找不到其他优点,只能说他善于收揽人心,这个不能通过实际情况判断的“优点”。
苻丕率领步骑七万攻打襄阳,却打了九个月也没攻下。以至于前秦朝廷里有人弹劾他:“长乐公丕等拥众十万,攻围小城,日费万金,久而无效,请微下廷尉。”
苻坚同样对苻丕的“无能”感到愤怒,对他说:“来年春,若还没有拿下襄阳,你就自裁吧,不用再见我了。”
《资治通鉴》“赐丕剑曰:‘来春不捷,汝可自裁,勿复持面见吾也!’”
苻丕虽然被逼到绝境,奋力攻打襄阳,但是其指挥作战能力确实一般,仍是没有任何成果。史书甚至有“硃序屡出战,破秦兵”的描述。硃序是东晋梁州刺史,当时防守襄阳的便是硃序。
若不是东晋的襄阳都护李伯护暗中投降,苻丕在开春肯定拿不下襄阳。
要知道,攻打襄阳可不止苻丕这一路人马,还有慕容垂、姚苌率领的五万兵马。
慕容垂攻下南阳后,便去襄阳与苻丕汇合,这时候围攻襄阳的兵马至少有十万以上。
《资治通鉴》“慕容垂拔南阳,执太守郑裔,与丕会襄阳。”
慕容垂久经沙场,攻破的城池也不是一座两座(拿下过蓟城,也攻破过洛阳),更曾击败东晋桓温,打断其北伐攻势。苻坚也曾因忌惮慕容垂,而一再拖延自己的伐燕计划。
有了慕容垂的加入,哪怕苻丕不能马上拿下襄阳,也不应该出现“硃序屡出战,破秦兵”的情况。
之所以出现如此怪象,我认为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慕容垂出工不出力,借秦晋战争消耗双方实力,为自己将来打算。二是慕容垂给苻丕出过建议,但苻丕不接纳,也不愿意用慕容垂。
无论因为哪个原因,前秦军并非无往不利,并且内部矛盾重重,从襄阳之战可以看出一二。
但苻坚却对这些视而不见。
东晋没苻坚认为的那么弱小
若襄阳之战暴露了前秦并非如苻坚所想的那么强大,那么随襄阳之战展开的彭城之战,就显露了东晋,没有苻坚想象中的那么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