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熙北伐:令太宗皇帝不曾料到的是,这场大战会输得一败涂地

2020-10-11 13:39:42 作者: 雍熙北伐:令

1. 溃退不曾告友军,贪功冒进大敌临

就在北宋军队接连胜利之际,辽国方面也没闲着。耶律休哥知道北宋长途奔袭,粮草运输跟不上,所以切断了东路军的补给线。数十万大军困在涿州城里,寸步难行。而没有办法的曹彬,只能选择"乃退师雄州以援供馈"。

曹彬那是三朝元老,自后周时期就身居高位,后帮着太祖皇帝平定江南。他的地位很高,也正因如此,有些承受不了失败。他身经百战,却被小小的耶律休哥所钳制。其部下也是将星云集之辈,眼看着西路军的潘美春风得意,他们心中充满了不忿和对胜利的渴望。

退败以后,大家商议着"乃裹五日粮,再往攻涿州",他们抱着一雪前耻的心态,势必要夺回涿州城。但是"时方炎暑,军士疾乏,所赉粮不继",而辽军方面以逸待劳,宋军根本坚守涿州城。就这样苦苦支撑了几日,他们再度选择了撤退。

"师与曹彬、米信战于歧沟关,大败之,追至拒马河,溺死者不可胜纪"。最后,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宋军能够安然还朝。东路军的溃退,是整个雍熙北伐失败的起点。主要责任,还是在曹彬身上。

2. 朝令夕改,游移不定

宋太宗作为皇帝和这场战争的最高长官,不论哪方失利,他都得占据主要责任。其实当初曹彬选择从涿州撤退,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粮草跟不上,久而久之很可能会引起哗变。带的那些粮食,还不够十万人吃十天的。

人在饥饿交困的时候,可不会管什么军纪王法。他们可能开城投降,也可能掳掠百姓。平日里个个都是忠君爱国,但到了危机关头这些战争机器,很难控制。显然,宋太宗对于这个做法十分不满,他惊讶道"岂有敌军在前,不顾而退军,待军粮的道理"。

显然,太宗对于曹彬的退兵十分不满。但是他接着又遣使让曹彬赶紧撤退,不要再进攻或者坚守,还是要尽快的与西路军汇合。这个命令是自相矛盾的,太宗指责曹彬撤退,意思是让他继续驻守,同时又让他撤退。

就在这一来一回之间,战绩贻误,士兵体力损耗也极大,即使后来又夺回了涿州,也无法应对敌人猛烈的进攻。太宗和曹彬君臣二人的这些"骚操作",直接导致了雍熙北伐的失败。

(三)、用人且疑,疑人还用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位,因此他自然的认为其他人也可能有样学样,撺掇了大宋江山。故而,他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全方位的压制武将。

而都监,就是手段之一。"都监监压以夺其兵:立仓场库务之官,以夺其财"。他的作用,就是替皇帝在战场上监督武将,以防重现黄袍加身之事。

1.外行指挥内行

《杨家将》把潘仁美描述的一无是处,将他刻画成奸佞小人。而他的原型,其实就是潘美。其实对于大宋而言,潘美比杨业重要的多,前者为自己统一天下,而后者不过是北汉的降将。演义不能当历史,老令公的死,潘美只占据了次要责任,主要责任还是监军王侁。

虽然潘美和杨业,一个是西路军的主帅,一个是副帅,不过他们都要受到监军的管辖。王侁虽然军职不高,但是实权很大,毕竟他是皇权在军中的化身,是一言九鼎,莫敢不从的人物。正是他轻敌冒进,贪功心切,才导致了杨业被俘。

而潘美作为最高军事主官,没能够制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当然要担负责任。当时东路军溃败以后,宋军开始准备撤退。可辽国人,又开始穷追不舍。"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