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诗人的矫情与无奈其实我们也有

2020-10-24 11:16:46 作者: 长恨此身非我

前言

前几天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样解读“长恨此身非我有”这句话?

长恨此身非我有,出自苏轼的《临江仙》一词。原文是: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古诗词中类似“长恨此身非我有”的感慨比比皆是。老街觉得,有不少古人喜欢在作品发发牢骚,但是又不肯真得归隐田园,这是文人的虚伪和矫情。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也是这样吗?因为还有太多的放不下。

不过,苏轼也是吗?

一、苏轼的无奈

除了文人虚伪之外,苏轼又是一种特殊情况。

元丰二年(1079年)的乌台诗案,是苏轼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在乌台诗案前,他的词风这这样的: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沁园春·孤馆灯青》

《沁园春·孤馆灯青》 写于苏轼去密州的路上,1074年。

而《临江仙·夜饮东坡》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乌台诗案死里逃生以后,被贬谪为黄州团练的第三年。

在他被贬谪黄州时候也好,贬谪海南时也好,苏轼并不是“用舍由时行藏在我 ”的自由身 。

据说这首词填完以后,有人散布流言说苏轼就挂冠泛舟而去了。吓得郡守徐君猷赶忙跑去寻找,却发现好友苏轼正在家里呼呼睡大觉呢:

东坡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皓然,乃作歌词,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

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避暑录话》

叶梦得的《避暑录话》中说,徐君猷当时又吃惊又害怕,“以为州失罪人,”可见苏轼当时的处境。在乌台诗案三年以后,苏轼依然被当做“罪人”。

这首词《临江仙》甚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此语传都下,裕陵亦闻而疑之。《避暑录话》

注:裕陵是宋神宗死后的陵墓,后人用裕陵代指宋神宗。

二、苏轼风格的变化

从《临江仙·夜饮东坡》这首词中,明显看出苏轼豪放词风变得收敛与平淡。

早期在密州时,苏轼写到: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到密州前,写“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到了密州后写“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是何等的自信!

《江城子·密州出猎》写罢,苏轼说这首词须:"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 。"词中的豪迈之气,从侧面反映了苏轼当年积极进取的人生状态。

乌台诗案以后,几乎受到致命打击的苏轼,开始变得小心翼翼,甚至在寄给好友《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时,还特地嘱咐好友“不以示人”。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此时的苏轼学着管住自己的嘴巴,远离官场的蝇营狗苟,也消磨了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

长恨此身非我有, 这两句诗反映了苏轼的无奈和忧谗畏讥的心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