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唐朝:胡风盛行,经济支撑,羊肉独领风骚成为硬通货

2020-10-16 12:51:57 作者: 舌尖上的唐朝

专门管理养羊的机构——太仆寺

而唐代的养羊业,延续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官营养殖的习惯;因为唐朝的疆域辽阔,所以统治者对养羊业的管理是从中央到地方的;为了发展畜牧养殖业,唐朝的统治者还专门设立了管理畜牧业;而中央管理畜牧业的主要机构就是太仆寺。

从《唐六典》卷17《太仆寺》中的记载,就可以看出太仆寺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管理全国的畜牧业的账单(账本),汇总之后要上交给尚书驾部,方便各个监管畜牧业的官吏进行准确的考察。

从这个记录中也能看出,“尚书驾部”也是一个重要的管理畜牧业的机构,甚至重要程度远在太仆寺之上;但唐朝统治者聪明到把二者的分工有一部分重合的,但管理的地方又有不同的,二者既可以相互影响,也可以相互制约。中央的管理机制那么的均衡,地方上相对应的也建立了相当完备的生产管理机构——监牧。

根据《新唐书·兵志》记载,监牧的人员设置主要有太仆、牧监、副监、丞、主簿、直司、团官、牧群等等,甚至职位都有正副之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唐朝设立的从地方到中央一整系列完善并相互制衡的管理机构,专职人员来对唐代官营畜牧业的管理,并不断扩大牧场的规模和地域,都为官营养羊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最基本、有力的保障。

唐朝民间养殖情况

了解完官方的养殖情况,接下来就看看民间的养殖情况;我国古代社会长久以来一直是自然经济的状态,这种个体的小农经济,从根本上决定了民间的农业和畜牧业会结合在一起。而相关历史资料显示,民间曾经出现了长着两个头两条尾的羊、生出来没有尾巴的羊等等这种次数不少的变异情况。

民间出现了职业牧羊人

要知道,根据生物概率学的原理来说,像这样的变异情况,只能是在一个基数较大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多次发生,而这正好直接反映了民间饲养的羊数量的巨大;除了小农经济的家庭养殖外,《太平广记》中还记载了一些专门从事养羊业的人,比如裴明礼、公袥。

民间这些专业养羊的人,由于所饲养的羊群数量众多,一时无法管理过来,于是就开始雇佣人替自己照看羊群,故而一种新的职业——替人养羊,就诞生了。

《旧唐书》卷192《王希夷》中就记载了一个靠替别人牧羊,而赚取生活来源并给父母下葬的王希夷。

要知道,无论是香料,还是牲畜,只要说起唐朝的物资来源,朝贡是一定要提到的;所以说聊完了唐朝本土的畜牧业情况,咱们就得聊一聊朝贡。

西域藩属国向唐朝廷朝贡羊群

西北方的少数民族打不过军事力量强大的唐王朝,为了表示臣服之心,就会选择每年上缴一定数量的物品以示诚意;由于这些少数民族所在地水土和温度条件的限制,所以在上交的物品当中,牛羊马等牲畜占据了绝对大的比例。

《旧唐书》就记载了,历史上有名的颉利可汗在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进献了三千匹马和以万为数量单位的羊。《新唐书》中记载了,在神龙年间,西突厥上供了“马五千,驼二百,牛羊十余万”。

在这里,笔者就忍不住要插一句:无论是从西突厥到大唐,还是从匈奴所在地到中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就算是人骑马也要花上一番时日,更何况这些人是来朝贡的,还要赶着牲畜走。

要知道,牛羊的脚力可是远不如马的;估计不提前出发一两个月,怕是赶不上朝贡的时候,其实对这些少数民族来说,朝贡的好处可大多了;虽然说,驼羊马是他们平日的食物和坐骑;但是要知道西北荒原广布,朝贡上的数量,再重新养回来也是比较容易的。而且唐朝作为强国,对前来上供的国家都会赠予丰厚的回礼,而这些回礼是西北地方少有或少见的,比如陶瓷、茶叶、丝绸之类的,唐朝回馈的礼品还包括远超过羊群价值的黄金或货币。